内官沐敬向朱棣和妙云行礼,他是郑和下西洋前从司礼监调过来伺候朱棣的亲随,看起来很伶俐。朱棣和妙云聊到了孙子朱瞻基,夸赞朱瞻基读书和弓马都好,和太子小时候一点都不一样,而后两人又再聊了几句后,妙云就昏睡过去。后来朱棣叫来盛太医询问,盛太医只好说实话,她的身体在这些年沉疴太深,已是积重难返,她的脉象已呈油尽灯枯之相。朱棣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医治好妙云,可生死司命,皆是天数,盛太医只能尽力而为。
盛太医曾帮朱棣治好了风湿,还救回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太监,所以朱棣一直认为盛太医是生白骨活死人的名医,可就连他也无法帮妙云治好病,朱棣得是多绝望。妙云身体不适,朱棣下口谕,宫中不再杀生,除坤宁宫之外,各宫一律斋戒;今年的死囚,一律暂缓,有条件的可降罪赦免。同时让派人去灵谷寺,请哈立麻大师携众僧为皇后祈福。宫人下去后,朱棣大哭出声。
徐允恭先妙云一步离开人世,徐府现只剩下妙云和妙锦两姐妹。妙云不懂朱棣为什么要逼死大哥,她本以为自己和二哥徐增寿帮朱棣,便能让他放过大哥徐允恭,可是到头来,二哥没了,大哥也撒手人寰。妙云心中亦满是酸楚,她还没来得及说话,人就晕了过去。朱棣下旨让徐允恭长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说完这些,朱棣赶忙走进去看妙云。妙云已经打扮就绪,她此时此刻想单独和朱棣两个人待一会儿。
妙云有些事情要告诉朱棣,当年随同她一起守北平的将士家眷,她每年都有薄赏,她希望自己走后,朱棣能记得对他们多加照拂。妙云躺在朱棣的怀里,絮絮叨叨说起在凤阳的回忆,然后慢慢地断气了。朱棣悲痛欲绝,三日不食不眠,并且不让妙云入殓。朱高炽不得已,请来了道衍大师。皇孙朱瞻基的哀求,终于让朱棣清醒,答应让妙云入馆。郑和下西洋回归,带回了属国的多个医者。朱棣夸赞了郑和的差事,还要他明年再度下西洋,还让他安排好前来的医者,郑和领命退下。
道衍已经编好书,朱棣让朱瞻基陪自己去看看。他让人都退下,独独留下了道衍,他说妙云生前最喜欢看书,要是看到这些书,她得有多高兴。阿鲁台弑君的消息传回朝廷,朱棣大为惊诧,这又是一个燕帖木儿。朱棣立即下令,准备出巡,并着皇长孙随行,京师由太子监国。朱棣将出使漠北的任务交给了郭骥,让他负责鞑靼之事。通过朱棣北巡的所做之事,以及建陵等事宜,夏原吉知道陛下决定要迁都北平了。
漠北大汗趁着伯颜帖木儿不在的时候接见明廷使臣,伯颜回到大营发现郭骥已经被斩首示众。海别明白朱棣绝对不会咽下这口气的,于是指示弟弟聚兵。果不其然,朱棣大发雷霆,下旨出兵漠北,塞外三大部有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后两者已经归顺,唯独鞑靼的本雅失里敬酒不吃吃罚酒,杨子荣将他的心思分析透彻地说给朱棣听。朱棣问起朱瞻基的看法,朱瞻基说得头头是道,瓦剌和兀良哈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这次都不会与朝廷为敌。
朱棣教导朱瞻基,他刚才说的固然有道理,但道理也只是道理,用兵要考虑万无一失,毕竟草原人和中原人不同,他们是在马背上就能生孩子的,况且这些年他们又多了这么多骑兵,难免会有二心。朱棣也知道大明尚苏,百姓休养生息,不宜兴大兵,可这次也是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此时,胪朐河的明军大营内,大将军已经下令,明早奔袭元人大营。只因他们抓到了一个元人尚书,知道王廷所在,并表示其守卫松懈,仅有两千多人。安平侯和武成侯都认为此事蹊跷,不可掉以轻心。
这位征敌大将军认为机不可失,不顾下属的劝谏,贸然出兵,最终中了元人的圈套,丘福被元人一箭射死。朱棣传话回京师,丘福丧师辱国,除其爵位,举家流放海南。李远、王聪劝谏有功,均追封公爵。朱棣决意,年内再度北伐。杨子荣私下和夏原吉诉说自己的担忧,军中似乎无人能担任大将军率军出征漠北,夏原吉却说,全大明最好的将军,不就是朱棣本人。京中的朱高炽很快得知,父皇要亲征漠北,廓清沙漠。朱棣有一个深深的担忧,他亲征后,却没有一个替自己坐纛的皇子。
道衍提到了朱瞻基,他已经十二岁。朱棣便决定让朱瞻基坐镇,夏原吉身兼四部,辅佐皇孙朱瞻基,而朱棣则以知天命的年纪率兵亲征。瓦剌派使者来见朱棣,对方忌惮大明,所以语言十分恭敬。鞑靼大汗弃了大营,带着亲卫投奔瓦剌去了,太师(伯颜帖木儿)震惊得站起来,海别不同意让弟弟带人去追,伯颜不解。海别说这一场祸事他们是躲不过了,而大汗去投奔瓦剌,瓦剌也未必会容得下他。朱棣要先打鞑靼,不过是想抑强扶弱,所以必然也不会放过阿鲁台。
明军打过来以后,鞑靼没能支撑多久,海别不得不让弟弟请封,向朱棣称臣。朱棣凯旋而归,朱高炽率众官员迎接。夏原吉同朱棣汇报会通河疏通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这还只是第一步,南北水运南北贯通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朱棣看得明白,夏原吉之所以着急疏通会通和立刻开凿清江浦,与自己着急用兵漠北脱不开关系。但朱棣让他再等一等,因为这两年阿鲁台是老实了,可马哈木却越来越放肆。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朱棣迁皇后梓宫于北京长陵。
朱棣在长陵里,妙云的牌位前说这些事,他明年要再征一次漠北。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明军千里远来,在野战中以游牧民族最为擅长的骑兵对决,正面击溃了号称塞外无敌的瓦剌骑兵!此役,瓦剌三万骑兵折损殆尽,马哈木兵败后率部远遁,至死不敢再南顾。道衍也老了,躺在病床上,他跟随朱棣四十多年,如今生死有命,也肯定了朱棣身为帝王的功绩,随后他劝诫朱棣也要好生休息。公元1420年,朱棣颁迁都诏,正式迁都北京。元人来犯,朱棣决定明春再度北伐。
夏原吉前去劝谏,而朱棣像高皇帝,决定了的事不会再改,杨子荣劝说夏原吉放弃去劝谏的想法,但夏原吉执意前去,到底还是惹怒了朱棣,锦衣卫奉皇命抄了夏原吉的家,却发现其十分清贫。朱棣念着这些年夏原吉兢兢业业,下旨每日供给一肉,牢房要大,冬日供给炭火,佳节日时的汤圆等必不可少。
该给夏原吉的待遇,朱棣一样都不会少,而户部的诸多事宜,也仍要夏原吉负责,没人说在牢里就不能处理公务了。就这样,夏原吉在牢里度过三年,朱棣这才去见了他一面。朱棣这些年做成了许多事,夏原吉不知道该说什么。其实他不否认朱棣做这些事是对的,只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频繁北征,为什么要在几年之内数度下西洋。朱棣听他的话越发刺耳,转身离去。夏原吉在后面行礼,漠北苦寒,望陛下珍重。
后来朱棣告诉朱高炽,他这次去牢里本来是要放出夏原吉,没想到又被他挤对了一顿。三年前,夏原吉不同意用兵漠北,自有他的道理,而朱棣也有自己的考量。谏言这件事本无可厚非,只是朱棣恼怒于夏原吉撺掇了各部一起给他递上奏书。天子岂可受制于众臣,这也是他为什么将夏原吉下狱的原因。朱棣之所以和朱高炽说这些,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未来的皇帝,还因为他是自己的长子,朱棣担心朱高炽的仁厚,会在未来造成麻烦。
长久以来,朱棣对朱高炽要求甚严,这一回,听着朱棣的肺腑之言,朱高炽也终于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翌日,朱棣早早起身,前往漠北北征。这几日连连赶路,朱棣的身体已经吃不消,几天之后是朱棣的圣寿,如往常一样,朱棣没有过。阿鲁台果然连夜行军,所以白日里根本没有阿鲁台的踪迹和消息,元妇人的一个孩子丢了,她哭着要回去寻找,阿鲁台自然没允许,毕竟在这节骨眼上,命更加重要一些。天亮后,张辅发现元人遗落的孩子,将他带回大营,他似饿了很久,狼吞虎咽似的吃东西。
据抓到的元人说,阿鲁台已经退到了答兰纳木儿河,在粮草不够的情况下,朱棣还是让人清点了一万精骑,奔袭答兰纳木儿河。阿鲁台如同惊弓之鸟,立刻逃之夭夭,朱棣这次还是没能追上。张辅提议由他带一万精骑,备足一月口粮,深入漠北俘获罪人,朱棣并没有同意。阿鲁台已经不想再和朱棣周旋,朱棣问了杨子荣几句话,虽然众将士都愿意为自己身先士卒,但朱棣已经不愿意冒险了,最终决定班师回北平。伯颜帖木儿很意外,以往朱棣都是在草原上至少了待五月以上,没想到这次不足三月就回去了。海别明白,朱棣是个爱面子的人,这一回无功而返,怕是因为身体撑不住了。
朱棣已然发鬓斑白,年老体衰,骑马更是难上加难,他将杨子荣和张辅叫到身边,吩咐自己死后的诸多事宜。他死后,传位皇太子,礼仪丧服,一律按太祖制。朱棣执意要骑马,他们只得听令。最终,永乐皇帝朱棣于班师途中驾崩,享年六十五岁。
朱棣一生驰骋战场,经历风雨,促成郑和下西洋,数度北征,疏通运河,创下永乐盛世,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