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这个做法,让朱棣感到气愤,却又没有任何办法,只得叮嘱三个儿子替自己入京吊孝,可他的话里分明不同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允炆这是想以燕王的三个儿子为质,约束燕王的行为。燕王同道衍大师谈话,近日朱允炆已经让黄子澄和齐泰同参国事,虽然没有明说要设立丞相,可朱棣认为他这是巧立名目,改弦更张,可父皇薨逝不过一个月,朱允炆就敢这么做。另,朱允炆的年号已经定下,名为建文。开国皇帝为武帝,继者为文,这本无可厚非,可朱棣是个武人。
道衍差人抄了先帝的遗诏,根据遗诏上所说,现在朱棣能节制安排的兵马,恐怕只有护卫王府的三卫兵马了。朱棣才刚刚失去父皇,根本无暇看遗诏,更不知道还有这回事。道衍不得不提醒他,新帝登基要推行新政,首先要集中事权,那么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像朱棣这些德高望重的宗王。看到朱棣身陷悲痛,道衍一时情急,对他没有了该有的礼节,这倒是让朱棣清醒。很快,建文帝朱允炆叫来大臣商讨该如何削藩,该什么时候削藩。徐允恭想说服他不削藩,可他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允炆打断了。
燕世子及其两个郡王都在京师,朱允炆不怕朱棣,因此先从五叔周王下手,他把这个棘手的差事交给了李景隆。周王被抓后,朱棣写了一封奏表,不偏不倚,道衍大师说这封奏表极好,日后朝廷如果继续削藩,只能先削那些时有不法的宗王,如果要对朱棣削藩,那天下都可看到朱棣的冤屈了。马和进来禀告朱棣,他在花园外看到了葛长史,朱棣略微一想,便让马和把这封奏表交给葛长史,然后让葛长史将奏表带回京师。听完朱棣的奏表,铁铉脸色凝重,夏原吉亦看透了,燕王此后必不会自安的。
不久之后,建文帝连削四王。道衍再次提醒朱棣,这四位亲王曾有不法事,因此从建文帝的角度来看,他做得没错。接下来,朱允炆要动的是湘王朱柏,盛庸负责此事。可当他赶到湘王府,却看到府上火光一片,湘王朱柏携其王妃,自焚而死。朱允炆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方孝孺还让他继续议湘王的罪,毕竟朝廷的体面要紧。朱允炆自小与湘王朱柏一起长大,不可谓没有感情,因此湘王死了,他亦非常痛苦,可这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朱棣听到此噩耗,又看到朝廷给湘王恶谥,竟悲至吐血,不久后生病发疯。铁铉有本启奏,为湘王和燕王鸣不平,夏原吉等官员跟着附议。下朝后,朱允炆立刻下旨将铁铉和盛庸贬离朝廷。王府养起了鹅,对外理由充分,实则是借鹅叫声掩盖地下密室的打铁声。朝廷张昺张大人来看朱棣,实际上是试探其是否真的装疯卖傻。燕王妃则将朱棣的脉案和几位郎中的住处都告诉这几位大人,并让他们代呈朝廷,望陛下准允朱棣的三个儿子回来看看他们的父亲。
山东是北平南下的必经之地,所以铁铉选择在山东任职。夏原吉听懂了铁铉的意思,他说朝廷怕是用不到铁铉了,因为陛下近日在大量调拨军资,他已经先下手为强了。朱允炆已经准允燕世子携其兄弟回北平,他还故作关心状叮嘱他们回去好好照顾朱棣。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偷了徐允恭的马,抛兄弃弟独自回了北平。不久后,海别和乌兰图雅也离开了京师,身后是依依不舍的朱允炆。妙锦和徐增寿送燕世子等人上马,目送他们离开。
斥候传回消息给北平,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耿瓛,是长兴侯的三子,率步骑三万,已进驻山海关。朱棣看得清清楚楚,长兴侯的长子娶了朱允炆的亲姐姐,所以在朱允炆的眼中,这才是自己人,朝廷围在北平外的军力已有九万余众。本以为朱棣手里还有燕山三卫的一万六千兵马,但张武进来告诉他,都司那边刚得到消息,朝廷已下令调燕山三卫赴开平统归宋忠节制,另调两卫边军接管北平城防。不仅如此,陈亨也转任大宁行都司都指挥使。
朱棣得知朱高煦回来的消息,便询问朱高炽和朱高燧是否回来。对于抛兄弃弟,单独回北平的朱高煦,妙云恨铁不成钢,生气地鞭打他,后被朱棣阻止。随后,朱高炽和朱高燧也回来了,令人意外的是,随同他们回来的还有海别。海别同朱棣说了一些话,都是关于先帝临终前所说的话,朱棣相信她所说的是真的,他也有信心能守好北平。朱允炆下令,捉拿道衍及其燕王府一干不法官员,张大人和谢大人随同军队一起前行。
朱棣以天子之叔,却不能保旦夕之命,被逼到如此地步,还有什么不可为,朱棣欲策反张谢,可两人不愿意,最后被朱棣斩首。其余的军士,忌惮朱棣,结果追随了他。文人不识趣,这些武人倒更识相一些。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八百亲卫在北平起事,北平守军倒戈相从,靖难之役爆发。朱棣起兵,事出有因,因此追随他的军士众多,他的理由亦非常充分。朱允炆十分生气,方孝孺却贺他,声称燕王朱棣已经自绝于先帝和天下,陛下可无忧矣。
宋忠骗手底下的燕山三卫说朱棣已经杀害了他们的家人,因此起兵后,燕山三卫无人来投。朱棣胜券在握,根本不担心。次日,燕山三卫的诸多家人眷属随同朱棣一起前去,呼喊燕山三卫开城门投降。刹那间,宋忠就被杀了,燕山三卫倒向朱棣。朱允炆宣曹国公李景隆觐见,李景隆却建议陛下召魏国公徐允恭入宫觐见。徐允恭提到了宁王朵颜三卫,同时表示自己愿意为陛下分忧,前往宁王处接管宁王兵马,可朱允炆仍然防着他,所以没答应。
朱允炆在朝上下旨后,提醒长兴侯勿让自己担上杀叔之名,皇太后吕氏为此不满,觉得儿子这是妇人之仁,朱允炆不以为意。而朱棣听闻此事,嘲讽自己竟然不知道还有如此孝顺的侄儿,宁王朱权分给陈亨的兵马不多,朵颜三卫亦不在其列,理由是附近有元人骑兵出没,不可派出去太多军卫。朝廷的二十万兵马在真定和松亭关止步不前,朱权也敢首鼠两端,朱允炆不免担心,届时会有别的藩王对朝廷生出轻视之心。
如果诸藩合流,朱允炆自知这个皇帝便无法自处了,所以这一仗无论如何都要打,他拟谕旨给长兴侯,令他务必持重用兵。朱棣手法诡谲,在对付雄县和莫州时,不费一兵一卒,便把这两处兵马全部端了。张武和张玉的儿子张辅在此战中,功不可没。长兴侯耿炳文得知此事,大发雷霆,他下令将这些失责的将领拉下去等候朝廷发落。此战,长兴侯已然尽失先机,他下令让顾成率军回师真定,三日后在城外合营。
朱棣允许耿炳文和顾成两部军马合营,张玉不解。朱棣解释说,耿炳文素来用兵谨慎,他若是守真定,他肯定会在城外下寨,到时候哪些兵该进城,哪些兵留在城外,则是一个学问。朱棣之所以无视他们合营,是想让耿炳文觉得他见好就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耿炳文就敢把全部大军都留在真定城外。耿炳文所部本就是各地抽调军马,不相统属,朱棣利用这一点,适时出兵,此战可定。
长兴侯刚下达好命令,就听到外边一阵喧哗,有人偷袭大营,眼见场面难以控制,在属下掩护下,耿炳文跑掉了,可老将军顾成被抓。朱棣并未为难他,相反,对他尊敬有加,命人赶紧给他松绑,送下去休息。耿炳文打算死守真定,朱棣了解他守城的功夫颇深,当机立断班师回营,不再耗时在真定城。朱棣明白,此后朝廷必举全力兴战,而燕军军士加起来也才十万,打是打不过的,朱棣下令让张玉统率大军返回北平,同时带回顾成,叮嘱燕王妃好生照顾顾老将军。
看到燕王妃对自己礼遇有加,顾成终于动摇,倒向了燕王这一边。朝廷这边,方孝孺建议对逆徒严加惩治,治顾成之罪。很快,朱允炆在朝上下旨,捕拿顾成等人,旨到之日,就地斩杀。至于长兴侯耿炳文,等选定另外大将军后,回京听勘。朱棣带了张玉之子张辅去见陈亨老将军,陈亨不便出行,让郑亨代替自己与朱棣见面。郑亨告诉朱棣,顾成老先生的四子皆被陛下斩首,而陈亨已经决定誓死追随燕王。
郑亨代为转告朱棣,陈亨说此时不宜去找宁王,自兴兵以来,宁王持观望态度,若朱棣贸然找上门去,宁王可能会对他不利。但大宁是一定要去的,只是不是现在,等朝廷大兵来袭之日,就是朱棣进军宁王大军之时。道衍建议朱棣让妙云写封信给徐允恭,朱棣知道妙云会为难,却不知她早就写好了信,只希望朱棣到时候留徐允恭一命。朱棣问她为何确信自己会赢,妙云信誓旦旦地说,自父皇和先太子之后,便无人再是朱棣的对手了。
妙云的离间计生效,妙锦也不着痕迹地将特地剪开的信给了宫里太监,朱允炆于是看到了妙云写给徐允恭的信,齐泰谏言,不可派魏国公去讨伐燕王。而这个大将军的人选,自然落到了李景隆的头上。李景隆将大军停在了河间府,徐允恭立刻进宫,向朱允炆提进军建议。他所提议的用兵法,听起来不错,终是说服了朱允炆,朱允炆立即下旨传给河间府的李景隆,让他即刻出发前往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