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之勇】
如何尊重企业家精神?最显性、最有说服力、最有公信力的做法,就是尊重企业家的自主决策权。
孙勇
企业家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越现代化,企业家的作用越凸显。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善待企业家并尊重企业家精神,这是大家的共识。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经营者所具有的组织土地、劳动及资本等资源用于生产商品、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以及开展新的商业模式的特殊才能,它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坚毅精神、持续学习、工匠精神等。企业家精神是稀缺的,也是极其珍贵的。
这几年,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呼唤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精神”之类的口号不绝于耳,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也出台了不少,这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振奋企业家群体的干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在对待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方面,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偏差,其表现之一,就是不太尊重企业家的自主决策权。
比如,有些车企想降价促销汽车,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就出面干预,批评车企的降价行为是低层次的价格战,是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一些房企想降价卖房,却被地方政府约谈,要求他们“以大局为重”。如此一来,这些车企和房企只好秉承“旨意”,硬着头皮不降价,导致去库存化和改善现金流的计划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又比如,经常有网民指责某些企业在水灾或扶贫中不捐款捐物,平时也不搞慈善,缺乏公益心,是“为富不仁”,这类言论甚至会掀起舆论风暴。虽然大多数企业不会受这类指责影响,但也有少数企业碍于“人言可畏”,不得不“顺应民意”去被动地做慈善。实际上,企业家只要守法经营,善待员工,依法纳税,就已经在利己(为企业家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利员工(为企业员工提供就业岗位)、利社会(就业率提高有利于社会稳定)、利国家(为国家贡献财政收入并增加GDP)了,这就是很大的 “仁”,值得赞扬。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企业家再去做慈善,那是为社会再多做一份贡献,对此,企业家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做了,公众为他们喝彩;不做,也无可厚非。动辄指责某些企业家不做慈善,本质上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对企业家进行道德绑架,这是很不妥的。企业家是否做慈善,是他们的自由且自主的决策,不应受到外来干预,无论这种干预有多么漂亮的理由。
创办企业、经营企业是很不容易的,充满挑战和风险。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家,他们为办好自己的企业押上了身家性命,殚精竭虑,难能可贵。企业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家,是因为他们对市场中蕴藏的机会与潜在的风险,有超出一般人的敏感力与把控力,他们的试错勇气、抗压能力与创新精神也超出常人,这些特点,要通过他们的决策以及决策所转化成的执行力来体现。企业家的决策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这个对或错,最终要由市场来检验。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家对自己的决策所导致的结果负责,反映在企业上,就是既能享受正确的决策所带来的的收益,也能面对错误的决策所带来的风险,自负盈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家的决策权是企业的生命所系,自主决策权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载体。
如果说,网民对企业不做慈善的指责,是舆论场上一种观点的表达,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软性干预,并不带有强制性,那么,某些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对辖内企业在价格战问题上的“主观”要求或约谈,就是一种硬性干预了,带有强制性。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后者,因为它对企业的自主决策权形成了冒犯或伤害,严重情形下,甚至会架空企业的自主决策权。政府与企业、权力与市场应该有清晰的边界,处于强势地位的政府与权力守规则、不越界,是企业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企业家精神才有生长乃至发扬光大的土壤与舞台。很难设想,作决策时总揣摩政府官员与行业协会领导的心态与脸色,从而畏手畏脚的企业家,会具备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要给企业家以信心,就要尊重企业家精神。如何尊重企业家精神?做法有很多。我认为,最显性、最有说服力、最有公信力的做法,就是尊重企业家的自主决策权。在这方面,各级政府与行业协会要带头做表率。尊重企业家精神,当从尊重企业家自主决策权开始,否则,“给企业家以信心”就是空话。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版导读
2023-09-15 2023-09-15 2023-09-15 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