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懂科研又要懂市场 “科研助理”成为稳就业、促创新的重要力量
几年前,一项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调查研究显示,超过七成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曾面临一大难题,那就是“研究辅助人员太少”。事实上,这里所指的“研究辅助人员”,可以理解为“科研助理”。
此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类型多元的科研助理队伍,但仍存在人员数量偏少、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而不能熟练操作单位购置的先进仪器、无人帮忙加快转化现有科技成果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推进科研工作发挥积极作用,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门曾联合发文,鼓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
如今,国家鼓励“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已呼吁了三年,这期间,高校毕业生中有数十万人走上了科研助理岗位。统计显示,仅2022年度,科研助理岗位就吸纳17.9万人就业,其中15万人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超额完成任务。今年以来,截至7月14日,已完成科研助理岗位发布14万个,已为超过6万人落实岗位。
那么,究竟哪些人会选择科研助理的工作?目前科研助理的群体规模,是否足够辅助我国科研工作的开展?未来我国又将如何鼓励、引导科研助理的职业发展?今天,请跟随《中国科技信息》一起来聊聊相关话题。
科研助理不仅要懂科研 还要懂管理、懂市场
“科研助理”概念源于欧美高校的科学奖学金制度,教师根据在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质量给予一定的科研补助。
具体来说,科研助理是指从事各类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术助理、财务助理以及博士后等工作的人员。
scientist working at the laboratory.
在正式科研人员职称序列中,有“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是初级和中级职称的区别。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从工作性质上,科研助理的工作内容就是初、中级科研人员的工作,是科学家(具备高级职称科研人员)的工作助手,在大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工作。
对于企业和众多科技服务机构而言,就是从事企业和机构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工作。
根据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科研助理不仅需要懂科研,还需要懂管理、懂市场。需要在专业领域协助科研人员完成相关方案的拟定,加深对科研项目的共同认识;负责完成对科研项目数据采集、整理、统计以及分析工作;协助科研人员完成科研项目开发方案的执行;协助完成科研产品设计及产品描述文档的撰写;负责设备采购、维护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可以说,科研助理所完成的,既包括科研工作部分内容,也包括行政、文案等相关工作,对于一个科研单位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研助理是稳就业、促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科研助理岗位出现以前,科研工作中的“辅助”岗位人员在很长的时间里面临能力参差不齐、表现不符合预期等问题。科研助理岗位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相关问题。
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门曾联合发文,鼓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2022年,《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则对进一步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作出安排。
这份文件指出,部属高校、中央院所、中央企业等单位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各部属高校、中央级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在所承担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布局的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合理设置新的科研助理岗位。同时要求,国家高新区和自创区主动作为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积极动员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农高区以及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设立科研助理岗位。
此外,各地方也需要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会同相关单位,结合实际,依托国家、地方各级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平台,面向省属高校、省属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高新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区以及除教育部、中科院、国资委之外其他中央单位在地方的分支机构等,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
明亮的科学实验室与科研设备 三维渲染
三年来,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已经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构建与科技计划相适应的专业化支撑队伍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让科研助理真正融入科研团队增强学术“体验感”
如今,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已经成为多个部门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度,科研助理岗位吸纳17.9万人就业,其中2022届高校毕业生15万人。而截至今年7月,2023年已完成科研助理岗位发布14万个,已落实超过6万人。
然而,科研助理岗位备受关注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如“工资不高”“是临时工”“上升通道有限”等误解,这些误解制约了科研助理职业的发展。
为此,有专家强调,科研助理岗位不应单纯被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缓冲区”或“跳板”,而是在现代科研日益复杂化、组织化、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一种必然,同样需要专业化人才来承担。
科研是兼具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的创新工作,科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同样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尽管科研助理是一项短期的、过渡性的工作,但也要努力提高薪酬福利保障水平。与此同时,要创造条件让科研助理真正融入科研团队,为有潜质的助理提供深入体验学术前沿的机会。
专家建议,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除了要进一步提高科研助理的待遇之外,给科研助理更高的认可度、更强的归属感和更好的职业成长路径是更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完善科研助理岗位设置,将人才考察、培养与日常科研任务结合起来,为对科研事业有兴趣的年轻人设计有梯度的入门通道,才是这项制度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科研创新事业进步应当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