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昱特意问沈仲元韩彰的妹妹是否安定好了,并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认为向赛花这样标致的女子就应该享受荣华富贵而不是嫁给那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郑家娃娃,他想让她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展昭心里鄙视但是嘴上还说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但是这两个人来路不明,不知道是什么目的,于是想试探一下两人,庞昱同意了。沈仲元趁着去看两个人的时候商量好了计策。
当晚,当两人准备休息的时候听到外面大喊抓刺客,庞昱来到两人的住处外找了一个隐蔽之处偷偷查看。三人按照计划行事,杀了刺客。庞昱出来向赛花大献殷勤。
庞昱派常达个府兵前去山东,一定要将那个姓郑的铲除。这时沈仲元进来请罪说因为自己的馊主意导致招贤馆失去了两个兄弟,庞昱大笑,觉得就是因为他的主意才得到了两员大将。沈仲元建议让赛花去夫人跟前伺候,徐图日后。庞昱虽不情愿但是为了以后能让赛花心甘情愿的跟着自己也只能同意了。庞昱送给赛花一把削铁如泥的刀,让她保护夫人和小公子。
庞太师得知韩彰也去了陈州大惊,
晚上,庞昱夫人与赛花秉烛聊天,赛花得知,庞昱并不来夫人的房间而是在百花楼鬼混,韩彰也被人叫到百花楼去快活,这时丁月华和白玉堂闯入皇亲花园向确认韩彰二人是否成功潜入皇亲花园。并使用了雷公弹让皇亲花园之人以为韩彰来了。事成之后,丁月华前去开封府通报消息。
文彦博孙荣等人开审包三公子包世荣,包世荣吊儿郎当的说这些钱财都是他们自愿送的自己并没有要求,说话大胆,并说这一切都是包拯身边的包兴告诉他的,因为后面有相爷撑腰,官官相护所以并不担心。
文彦博传包兴来问话,包兴一头雾水的来到堂前,与包世荣对峙,包兴从未见过包世荣也从未说过让包世荣在公堂之上,大人问什么说什么反正有相爷兜着的话,所以拒不招认,孙荣让人给他上了大刑,但是包兴死咬住不放。文彦博觉得事情可能有隐情,于是传了解差,解差是孙荣买通的,与包世荣串通一气,孙荣趁机说包世荣一事肯定是包拯在后面撑腰故应传包拯前来问话,文彦博决定将此事交给皇上定夺。
丁月华得知了京城的事情以后要赶紧回到陈州,蒋平也想跟着,但是开封府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蒋平对她依依不舍,特意买了桂花糕追上去送给丁月华。
晚上,赛花用mi药迷晕了庞昱夫人进了密道,发现关在密道里的才是真正的包三公子包世荣。这时,庞昱带着为赛花打的金簪子过来准备讨好她,刚巧碰到了巡逻的沈仲元,为赛花赢得了时间,几个人正聊着,赛花出来了,庞昱赶紧递上了他为她打的金簪子并借口公务繁忙离开了。赛花告诉了沈仲元她在地道看到了真正的包世荣。
丁月华还没有回到陈州碰到了白玉堂才得知真正的包世荣被关在了皇亲花园的密室了,白玉堂想直接闯院救人,但是丁月华觉得应该先通知开封府一起商量。
庞妃在皇上面前谏言,问皇上打算如何处置包拯,并挑拨两人关系,说百姓只知包拯不知皇上。皇上十分失望,如果包拯这样的清官都贪赃枉法了,那大宋该怎么办呢?
太后从小禄子处得知了包拯现在的状况,包拯救过她的性命,她也相信包拯是清白的,太后试图救包拯,宣卢方让穿山鼠徐庆进入牢房告诉包世荣,让他承认他在外面胡作非为都是背着包拯干的。如果包拯保不住那么他也只有死路一条。
卢方回来与蒋平徐庆商量此事,蒋平觉得这事有太后兜着,就不怕闹大了,于是决定不告诉包拯。
蒋平和徐庆来到地牢外,蒋平让徐庆从下水道进入大牢,但是因为味道太难闻,徐庆死活不去,蒋平无奈只得以这是太后的懿旨,只要他办成这事太后就会赏他十坛酒,徐庆一听动心了,一再跟蒋平确认以后心甘情愿的钻进了下水道。
徐庆来到大牢,质问包兴为何私自去见包世荣,包兴说他压根就没见过包世荣。徐庆去包世荣的牢里找他却不想被孙荣暗算抓了起来。徐庆在公堂上抬出了太后,说自己是奉了太后懿旨,孙荣不惧,要给徐庆上刑,但是文彦博担心徐庆真的是太后的人,下令将徐庆关押起来,将这事禀告皇上后再做决断。
告御状的赵庆和解差郭宏被杀。朝堂之上,庞太师拿此事和徐庆私闯大牢一事做文章,说这两件事的幕后都是包拯在指使,皇上问包拯还有何话所说,包拯表示这几件事做的环环相扣,自己就是辩解皇上也不会相信,所以无话可说,皇上失望透顶下令包拯革职并驱逐出京。
回来以后,包拯问两人为什么没有与他商量就让徐庆去了大牢,秋葵得知徐庆被打入大牢,情绪十分激动,质问蒋平徐庆被关在哪里,蒋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劝住秋葵。
皇上因包拯被废一事十分痛心,他不仅是大宋也是一千年来难得的清官,在他心里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现在他被革职了,大宋该怎么办啊?这时太后来了,告诉皇上是她让徐庆去的,但是事已至此,如果现在这样说大家都会觉得他太偏袒包拯了。皇上劝太后说包拯绝非等闲之辈一定会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的,太后担心包拯无职无权,但是皇上认为这样正方便了包拯行事。
皇上没有处死包拯,庞太师担心他死灰复燃来找庞妃商量对策。
庞妃得知太后离开了,马上觐见问皇上为何不杀包拯?皇上暗示说包拯现在无官无职,随便一个平民都能杀的了他,庞妃洋洋得意的离开了。
王公公来传旨,将王朝四人也革职,并暗示他们要一路上保护包拯,几人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