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月2日全国公映倒计时开始,由柏林银熊奖导演李杨执导,李杨、杜函梦、于越、胡明等联合主演,聚焦都市流浪/乞讨失明儿童真实困境的电影《盲·道》,于日前发布了终极海报及终极预告片。作为“盲三部曲”收官之作的《盲·道》,此次曝光的终极海报呈现...
距离2月2日全国公映倒计时开始,由柏林银熊奖导演李杨执导,李杨、杜函梦、于越、胡明等联合主演,聚焦都市流浪/乞讨失明儿童真实困境的电影《盲·道》,于日前发布了终极海报及终极预告片。作为“盲三部曲”收官之作的《盲·道》,此次曝光的终极海报呈现了温情的画面。李杨饰演的落魄大叔赵亮如不善言语的父辈一样,默默守护在杜函梦饰演的流浪失明女童晶晶身后。而在预告片中,天桥衣衫褴褛的要饭娃,雪夜中形单影只、摸黑前行的晶晶,街头大打出手的冲突,女童的挥刀自卫以及人贩子的残忍行为,强烈的画面感染力证明李杨依旧是那个镜头语言锋芒犀利的“剑客”。
近几年,关于拐卖儿童题材的电影备受关注。《盲·道》正面展现人贩子对流浪乞讨儿童的迫害,以及大都市“灯下黑”之中发生在这些孩子们身上的不幸与艰难,这在近数十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史,尚属首次。
匆匆忙忙的大都市地铁与天桥,众目睽睽却无人关注的乞讨江湖中,假装看不见的落魄大叔赵亮与流浪失明女童晶晶因为“抢地盘”,互相“碰瓷”而“不打不相识”。预告片在充满悬念与疑问的节奏中展开,“我爸妈也都死了”,10岁的晶晶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与冷漠,而一脸阴郁的大叔似乎也背负着不可告人的心事。两个年龄相差悬殊的“江湖人”,在形同水火、骗中有骗的状况下,结成了“亮晶晶”组合,踏上了一段充满冒险与救赎的“盲道”。身处暗处眼睛看得见的大叔,对暴露在明处的看不见的小女孩晶晶,为什么这么好?他的动机是什么?是谁在半夜掀晶晶的被子,要对她做什么?他们在等待和被靠近的将是什么?首度在自己作品中担纲主演的李杨是否在揭露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一切都让人充满了疑问。
“我求求你别打他,他可以要到钱的”,不顾晶晶发出的恳求,其中一名儿童被人贩子手拿砖头重重砸下。为了换取路人更多的同情,敛取更多的不义之财,人贩子采取“采生折割”的方式把他们弄残。在横扫奥斯卡八项大奖的印度题材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已有展现。而这种同样可能发生在中国残酷现实,被李杨导演真实地搬进了电影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100万到150万以上的流浪/乞讨儿童,买卖儿童的黑色利益链依旧存在。晶晶只是这群我们被视而不见的困难群体中的百万分之一。而在预告片里,饰演落魄大叔的李杨提出了一个并没有被回答的发问,“那你们就这样看着不管吗?”
“法律会惩治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可是买人的人、那些帮凶,他们没有罪吗?只要当事人觉得这种‘恶’不会被惩罚,他的‘恶’就会泛滥。如果这些没有解决,这样的悲剧就会一直存在。”李杨导演说。
一直悬念绷紧的预告片以李杨饰演的大叔赵亮,在雾霾重重中以盲杖探路,笃笃有声地前行作为收尾。紧接着的是“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题语和“每个孩子都该回家”的呼喊。让人联想起刚刚过去的2017年,那场席卷好莱坞和西方世界的反性侵运动。女演员艾丽莎·米兰诺(AlyssaMilano)在社交媒体建立了#MeToo(我也是)的标签,呼吁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说出自己受到性侵害和性骚扰的经历。这一标签也成为了上年度的关键词。美国《时代周刊》将备受瞩目的2017年度人物颁给了那些敢于“打破沉默”,为自己和别人的不幸遭遇发声的女性们。而作为“盲三部曲”收官之作的《盲·道》,正是代表着李杨导演和主创们对流浪乞讨儿童/失明儿童们艰辛遭遇的发声。
“我宁愿观众走出电影院觉得电影中的世界比现实残酷,也不愿意观众看完粉饰现实的电影后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满”。李杨说,“视而不见谓之盲”,他希望通过电影引起观众的思考,引起社会对底层人的关注与重视。
日前,由柏林银熊奖导演李杨自导自演、聚焦都市流浪/乞讨儿童真实困境的电影《盲·道》发布“盲三部曲”导演特辑及“盲系列”海报。不论是之前的《盲井》、《盲山》还是十年后终于回归的《盲·道》,三部曲一以贯之以“盲”字。特辑中李杨首次向大众阐述了自己做“盲三部曲”的初衷。按李杨的话说:视而不见即为盲,把底层人的命运忽略了,这本身就是“盲”。在海报中,疲惫的“少年矿工”王宝强、绝望的“被拐女大学生”黄璐,手持盲杖挽手并行的“流浪失明女童与落魄大叔”组合,尽显社会底层众生相。
《盲·道》作为李杨“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用了整整10年时间才能与观众见面,李杨甚至一人身兼编、导、演、美术、剪辑五项职责,其间艰辛可想而知。影片已定档于2月2日全国公映。
16年3部曲一个硬脊梁导演的坚持
在德国学习电影的李杨2000年才回到中国的电影圈,在42岁的年龄上开始拍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盲井》。今年59岁的导演携“盲三部曲”终结篇《盲·道》再次回归,算起来已历时16年。在拍摄《盲井》时,李杨导演的剧组经常需要深入到地下300米的矿井中工作。有一次,在摄影助理把摄影机拿到一边调试的当口,一堆乱石轰然坍塌在导演刚刚站立的地方,而李杨安慰大家“没事儿,继续拍”。这就是当时年仅16岁的王宝强在剧组看到的李杨。在第53届柏林电影节,作为“新人”的李杨一鸣惊人,斩获“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而在这之前,这一极有分量的奖项已经空缺了15年。4年后,第2部电影《盲山》不幸遭遇了片方临时撤资,李杨毅然抵押了房产,坚持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并入围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了国外媒体的一致好评。
而在拍摄第3部电影《盲·道》时,李杨再度面临资金匮乏,在宗庆平等诸多主创好友和旗帜传媒公司的鼎力相助下,终于制作完成。并历经一年零20天审查,才得以允许全国公映。这16年的3部作品,源自李杨导演的坚持,堪称一个跨时代的底层生活史诗。被影迷誉为“中国独立电影脊梁”的李杨,对这三部电影投入了自己的全部。
李杨:我们不能假装底层不存在
特辑中李杨导演一再发问“底层人就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存在,你把他赶到别处,我们看不见就代表他们不存在了吗?”作为一个有底层情结的导演,处女作《盲井》根据真实的黑煤窑伪造矿难、杀人诈保案改编,真实地记录了煤矿业底层工人的生存现状,可视为“底层男人的悲歌”。而当年年仅16岁的王宝强正因成功塑造了片中的懵懂少年矿工“元凤鸣”,才有机会摘得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并在接下来的《天下无贼》中,以“傻根”形象,迅速红遍全国。而完成于2007年的《盲山》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女大学生被贩卖至山村、惨遭虐待之后反抗逃亡的故事。主演黄璐也在片中大放异彩,从此开启了“文艺片女王”的道路。
《盲井》说男人、《盲山》讲女人。到了2018年,已定档将于2月2日全国公映的《盲·道》将摄影机对准了都市里随处可见又被人漠视的流浪儿童、乞讨儿童。据民政部估计,全国流浪乞讨儿童数量在100万-150万左右。在一些乡村地区,买卖儿童几近市场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黑色利益链。而《盲·道》的女主角晶晶即是这百万孩童中的一员。年仅10岁、双目失明的她被人贩子从家乡带到了千里之外的大都市。她的遭遇与命运令人揪心。
始于关注但不止于关注
此次发布的“盲三部曲”特辑中,李杨导演坦言“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思考,从而对社会有一个改变。”李杨作为一个电影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他的“盲三部曲”,除了承载艺术价值外,更承载了社会价值——一种对底层生活的凝望与关怀。他的电影取材自真实的底层生活故事,为这个发展中的时代留下了一个经常被视而不见的横断面。在引发人们关注这些现实的同时,也对现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李杨导演提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个广东打工的姑娘,介绍自己的同乡过来,然后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她们看《盲山》,说这样就知道要怎么保护自己了。”
而作为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李杨导演首部全国公映的电影《盲·道》,将通过一个“落魄大叔与流浪失明女童”的冒险与救赎故事,唤醒更多的人们去关注身边的流浪乞讨儿童和失明儿童的生活与命运。而关注并不是全部。片方旗帜传媒等和李杨导演将联合公益基金会及眼科专家和权威医疗机构,共同发起救助罹患眼部重大疾病以及存在失明危险儿童的“EYE明天公益行动”,集合大众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去对周遭的不幸现实状况,做出积极的影响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