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多年来沉积物的不断堆积,导致河底不断抬升。为了避免洪涝灾害,人们不得不不断提高河堤,使得河道高于河岸,形成了"悬河"的特殊景象。这种现象在黄河的下游尤为明显,构成世界闻名的悬河流域。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治理从未停歇。
如今,黄河下游的悬河的治理现如今也已初显成效,黄河从2002年起,连续22年调水调沙,持续的输沙入海已达到32.5亿吨,下游累计下切3.1米。困扰黄河下游千百年的悬河是否会成为历史?以现有的技术黄河又是否能改道入黄呢?
治理黄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篇史诗我们从小,就从小学课本中学过黄河水浑浊不清,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可是为何如此浑浊的黄河还被我们称之为母亲河呢?
这就要介绍一下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文明形成后,有四个具有高度文明和文化成就的四个古代国家,分别是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现今伊拉克一带)以及古埃及。这四个古代文明的发展都伴随着它们所依附的一条大河,因此也被称为大河文明。
大河流域通常是人类早期定居点,有助于形成较大的聚落和社会集中。在这样的社会集中地区,人们更容易形成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体系,从而推动文明的发展。而古中国的农业、文明发展就与黄河密不可分,母亲河之称也是由此而来。
虽是母亲河,但黄河却不是那么平静,中华民族与黄河的“争斗”也是早就开始。南北朝的范云在《渡黄河》中感叹到:“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他问河边的老人,何时才能看到这浑浊的河水清澈啊?
从古至今,我们对于黄河的治理从不停歇。夏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的就是黄河。东汉王景修汴渠,使得相当一段时间内黄河趋于平静。如今的我们,对于黄河的治理也没有落下。
194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济南成立(以下简称黄河委),自此新中国的黄河流域有了专门的治理机构。
本世纪初(2001年),在黄河委的带领下,黄河开始了调沙入海。如今22年过去了,调水调沙措施,成功解决了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抬高问题,并使得很多地方的河床高度变得更低。
根据央视的报道,22年的努力中,整个下游河道的河床高度平均下降了3.1米,并有大量泥沙被冲刷到了海中,这种积极的改善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地上悬河将会成为历史,那么地上悬河真的会被我们所改变吗?
地上悬河是否会成为历史?悬河。这个问题源自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河道变窄,河底上升。为了防止洪水,人们不得不加高河堤,形成了河道高于两岸的状况,这就是所谓的“悬河”。
在黄河的下游,悬河问题使得河道变窄,河床上升,一旦遇到暴雨或大规模融雪,河水容易漫溢,洪水威胁急剧增加。为了抵御洪水,我们不得不不断加高河堤,但如果洪水超过河堤防线,将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从央视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地上悬河"这一现象的改善,或许悬河问题可以在我们手中成为历史。然而,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河道变化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流域的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都会对河道高度和泥沙沉积产生影响。治理黄河的任务依然严峻,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
我们看到了解决悬河的希望,但是要真正的解决黄河下游的悬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黄河流域的地质结构、河道形态、水文条件等是影响悬河现象的自然因素。这些因素不会因短期的工程干预而彻底解决,需要长期研究、观测和科学规划来逐步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到黄河流域,亲自部署、推动各项治理黄河的重要决策。2022年8月,《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发布,明确了到2025年的黄河治理目标。
到2025年,我们希望黄河流域的水质变好,地表水质达到或超过Ⅲ类水体的比例要达到81.9%。我们还要增加森林覆盖率,改造沙漠化土地,保护土地。
黄河委也一直在实施各项不同的黄河治理项目,以解决泥沙淤积、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科技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但需要注意这需要持续性的、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总的来说,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治理黄河悬河需要持续不断的科学努力、改进方案和长期观测。科学的方法和综合的治理手段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以期实现对黄河悬河问题的解决。
其实解决黄河的悬河问题,不单单只有治理这一条路。比如就有人提出,黄河虽然在治理,但是泥沙最终还是排入了我国的内海——渤海。而据报道,渤海正在变浅,黄河的造陆能力太强,那么有没有可能以现在的技术让黄河改道排入黄海呢?
黄河能否改道入黄海?黄河改道入黄海,其实并不是异想天开!因为历史上,黄河也曾有一段时间,入海口为黄海。历史上的黄河经历过六次大改道,这些改道对河流沿线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黄河的第四次大改道,就是由现在的河南新乡决堤,从而改道进入黄海。
其后又经历了两次改道回到了渤海,一直至今。那么我们当前是否可以将黄河改道排入黄海,从渤海改道到黄河,看起来就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渤海作为我国的唯一内海,近年来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已经在逐渐变浅。而且由于泥沙的阻碍,渤海的自净能力很差,渤海的水质非常受影响。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遏制,那么环渤海的港口将会逐渐消失,再进一步将会使得航道受阻,渔业收到打击。
而改道入黄海之后,渤海少了巨量的泥沙排放,而黄海作为一个外海,自净能力高于渤海,由于黄河的造陆能力强大,甚至可以把我国的海岸线东移,以扩大国土面积。更要紧的是,当年的黄河入黄故道还在。如果我们加以使用,是否能达成以上的假设呢?
但,是否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改变,不能单看改变带来的好处,让我们冷静一下,看看其他多个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等。
从技术上来说,改变黄河的流向是可能的,但是这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如何引导河流、修建新的河道或改入故道、解决水资源分配、考虑生态平衡等问题。技术上的可行性需要详细的研究和全面的规划。
而改道也并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我们还需考虑到,改变黄河流向将对周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新的河道路径可能会影响原有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等。对于黄海和黄河流经区域的环境影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以保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健康。
除了环境,民生也是一等一的大事。必将会对河流沿线的居民、农业、工业等产生影响,需要权衡利弊,确保不会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过大冲击。而且此方面的投入将会是巨大的,而且我们才处于后疫情时代,参考三峡大坝当年的居民安置费,113万移民的安置费高达300.7亿元。
而如果沿着第四次黄河大改道的原址改道入黄,其最短距离大概也有300公里,这还是在不考虑地形的理想情况下,途经菏泽、济宁、枣庄、临沂、连云港最后流入黄海,工程量可以说是远超当年的三峡大坝!耗资更是难以计量。
综合考虑下来,技术和环境上的挑战较大,而且对周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也需要慎重考虑。因此,当前情况下,改变黄河流向到黄海不是不可能,而是存在过多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难题,尚需谨慎对待。
结语黄河的治理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篇史诗,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使命。
不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千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没有人可以保证黄河的悬河将会成为历史,但我国一直在倾力而为,在治理之下黄河的水患次数也将会越来越少。
而黄河是否有必要改道入黄呢?又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大家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参考资料
再解“黄河改道”;壹点一资讯,2020
《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国务院,2022
22年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平均下切3.1米,光明网,2022
数千万吨黄河泥沙如何东流入海;新华社,2023
黄河启动2023年汛前调水调沙 22年调水调沙 黄河下游河床下降3.1米;央视,2023
大河上下满目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新华社,2023